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
驟雨未歇,文明如約。近日,2025戰略傳播論壇在上饒盛大舉行,并同步開展“駐華使節對話上饒”活動,一場關于文明交流與國際傳播的深度探討由此展開。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尋找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知所在,而當我們回望歷史,卻發現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燈火闌珊’,不斷照亮著不同文明美美與共的發展之路。”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在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引發現場中外嘉賓的共鳴。北馬其頓駐華大使薩什科·納塞夫專注聆聽,并在隨后的演講中回應道:“交流為人類文明滋養了共同價值觀,包容為文化多樣性提供相互尊重的沃土。”這番話,深刻道出了文明互鑒的重要意義。
從2022年到2025年,戰略傳播論壇已連續舉辦四屆。作為一場國家級國際傳播盛會,它不僅見證了江西從“文化高地”向“傳播高地”的華麗蛻變,更搭建起一條從江西出發、通向世界的文明互鑒之路,在國際傳播領域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文明互鑒·村落共生” 圍桌論壇。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022年秋,首屆戰略傳播論壇在南昌開幕,“構建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的主題背后,蘊含著叩問世界的初心。此后兩年,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撫州戲劇文化成為江西講好中國故事的璀璨名片。本屆傳播論壇主題為“文明交流互鑒 發展共創未來”,這也折射出國際傳播的深層邏輯:從闡釋自我走向擁抱世界,從文化互通邁向發展共贏,展現出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傳播格局。
自然與人文,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作為此次活動的舉辦地,大美上饒給外賓們留下了深刻印象。6月11日,外賓們走進婺源篁嶺村,熱情的村民以攔門酒相迎,古樸的面具、神秘的鼓點,婺源儺舞盡情展現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在精彩的地方特色表演中,“文明互鑒·村落共生”圍桌論壇拉開帷幕。婺源徽劇《水淹七軍》驚艷全場,“曬秋”歌舞融合村落與農作物元素,生動詮釋了共生智慧,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在此刻變得具體而鮮活。
駐華使節與鄉村代表的交流環節,成為文明交流的高光時刻。來自巴基斯坦、蒙古、阿塞拜疆等國駐華使領館,以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的10余位外交官,與來自山西、安徽、江西的4位村長代表圍坐在一起,就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文化保護與國際傳播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對話既體現本土智慧,又展現全球視野。
在婺源篁嶺,外賓們體驗非遺甲路紙傘制作,化身“繪傘大師”;品嘗“米片”等特色美食;參與拓福、曬秋、制茶等中國傳統文化活動,真切感受著跨越國界的文化魅力,進一步增進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除了文化搭橋,經濟唱戲成為文明交流的新亮點。在上饒經開區晶科能源(5.000, -0.03, -0.60%)“智慧大工廠”,駐華使節們對晶科能源的零碳實踐紛紛點贊。多米尼加駐華大使館二等秘書勞拉·奧利佛說:“多米尼加共和國也在積極向清潔能源轉型,我十分開心,能目睹中國工廠的現代化與高度自動化水平,尤其是那條超長自動化生產線,其高效的組織運作方式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參觀江西吉利新能源商務車有限公司時,加納駐華大使公使銜參贊坐上吉利新能源汽車后興奮地說:“這車太酷了!空間很大,我相信這是新款,我想買!”
隨著更多中國制造揚帆出海,經貿交流活動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扮演的角色也愈發重要。
文化出海“新三樣”
過去,“包餃子、打太極、說漢語”是文化出海的“老三樣”。但近年來,以微短劇等網劇、網文、網游為代表的“新三樣”,正在全球刮起“中國風”。
數據顯示,中國微短劇海外應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計下載量超過4.7億次,產品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2024年微短劇國內市場收入突破500億元人民幣,海外市場收入突破10億美元,成績十分亮眼。
爆款微短劇為何能在海外市場大獲成功?微短劇代表性企業江西巨準互娛董事長鄭劍波認為,微短劇抓住了人性共通的情感需求,這些情感元素能夠跨越文化的界限,引發全球觀眾的共鳴,同時在形式上適應了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并且制作團隊采用了本土化的策略,使其更易被海外觀眾接受。
江西元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文化“出海”方面也進行了嘗試和探索。該公司副總裁高路介紹,在海外,公司推出了Anystories、Novelflow和Tallflix三款產品,覆蓋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規模近億,穩居全球數字閱讀領域前列。其中,Novelflow作為免費小說平臺,深受歐美用戶喜愛;而Tallflix則以“即時娛樂”為核心,通過短劇的形式為全球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成為短劇出海領域的先鋒。
“這些產品的成功,得益于我們在內容、技術和用戶體驗上的持續優化,并通過精準的推薦算法、流暢的閱讀體驗和多設備的無縫同步,為用戶打造全方位的數字閱讀享受。”高路說。
當下,經過文化出海“新三樣”的不斷努力與探索,江西正持續創新中國化表達,講好國際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新技術賦能文明新對話
放眼全球,從ChatGPT的風靡全球到DeepSeek的迅速崛起,從單一的機器智能發展到復雜的人機交互,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不僅推動人工智能從普遍的技術想象轉變為具體的社會應用,還從價值、知識、實踐等多個層面,對既有的學科、學術與話語體系發起挑戰。
在2025戰略傳播論壇現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展示的AI生成北馬其頓歌曲格外引人注目。臺下,北馬其頓共和國駐華大使薩什科·納塞夫饒有興趣地聽著故鄉音樂,這一刻,中國和北馬其頓兩國的友誼有了更為具體而生動的連接。
沈陽認為,當前人工智能正推動文明互鑒進入新時代,從“語言翻譯”走向“文明語境遷移”,從“文化他者”走向“模因共生”,從“靜態歷史互鑒”走向“動態文化模擬器”,從“人與人交流”走向“文明與文明對話體”。未來文明發展將是融合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將賦能文明交流更加細膩、更加高效。
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中國與世界”外文網絡傳播平臺項目正式啟動,該平臺將在內容共享生態體系創建、海外傳播渠道拓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等方面持續發力,標志著技術賦能的系統化升級。
中國外文局總編輯高岸明介紹,“中國與世界”外文網絡傳播平臺是中國外文局依托76年國際傳播積淀,整合自身綜合傳播優勢,在新時代精心打造的面向全球的多媒體平臺。平臺七大賬號矩陣全面布局TikTok、YouTube、Facebook等全球主流社交平臺,精準觸達海外受眾。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分論壇上,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文旅事業部副總經理徐群浩形象地比喻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讓國際傳播掛上了一個“瞄準鏡”。“DeepSeek的全世界開源,不僅讓欠發達國家有機會以更低的成本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捷,更讓世界文明對話更加順暢,加速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徐群浩說。這種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或許正是打開未來文明對話之門的密鑰。
四載論壇,江西以開放作舟,以文化為槳,在文明互鑒的長河中破浪前行。當數字與人文的雙螺旋不斷延伸,這條從贛鄱大地鋪向世界的傳播之路,終將在人類文明的百花園中綻放出最富生機的芬芳,為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發展貢獻獨特的中國力量。